在南加州爾灣的樂齡資源博覽會現場,氣質雍雅的劉瑪玲老師,正專注地在圓扇上揮毫,一筆一墨,荷花悄然綻放!
她曾在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任教三十餘年,傳授國畫藝術,也長年走入社區與校園,即興揮毫、分享丹青之美。八十歲的劉瑪玲以畫筆為橋、畫作為樑,在色墨交融中,為東西方文化交流,搭起美麗堅實的空中長廊。
童年繡線 想像成詩
劉瑪玲對國畫的熱愛,萌芽於童年。她回憶兒時最喜歡看母親坐在燈下刺繡,那下針引線的細膩和專注,令她著迷;她也愛看漫畫,每格圖畫背後似乎都藏有個故事。
專注和豐富的想像力,為她日後國畫藝術創作,埋下養份。
因家人支持,劉瑪玲從十四歲起,師從林賢靜與邵幼軒兩位大師學習國畫。
「當時每天臨摹、練筆如同修行,老師要求嚴格,卻也打下深厚基礎。」劉瑪玲回憶說。
畫展被偷 機緣開課
大學畢業後,劉瑪玲到美國東岸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進修。臨行前,她還特別以「松鶴延年」
為題的畫作,送給父母親留念。婚後的劉瑪玲仍持續創作,並在當地結識許多業餘西畫藝術家,她曾受邀擔任人物油畫班東方模特兒,也學習將油畫和國畫結合。
三十五歲那年,她受北卡州立大學之邀,在該校舉辦個人畫展,卻有一幅作品在開展前被偷,引起校方重視。
後因副校長對她所畫作品,十分喜歡,便邀請她到該校藝術與工藝中心擔任藝術講師,開設國畫課程,沒想到這堂課一開就是32年。
握筆教起 一氣呵成
劉瑪玲回憶說,來選修學生絕大多數是白人和非裔族群,他們對國畫既陌生又好奇,很多甚至不知道該怎麼握筆,她都先從握筆開始教起,讓學生感受紙與墨的呼吸,在學習基本筆法後,才讓學生開始臨摹。
「國畫強調心、氣、神合一。」劉瑪玲說,學習者在動筆前,一定要先喜歡主題。譬如要畫花鳥,就得先愛上植物和自然,才能體會其生命力。她笑說,一旦學會梅、蘭、竹、菊的筆法,也就能擴大延伸到畫鳥的頭和翅膀,一氣呵成。
教學相長 反思自省
劉瑪玲教過的學生,背景橫跨建築、設計、工程與藝術。「有位工程師學生告訴我,學國畫後,在做設計時更懂得“空間感”和“節奏”,這讓我非常感動。」劉瑪玲表示,國畫雖是傳統藝術,卻有跨越時代與文化的力量。
多年教學與交友經歷,讓劉瑪玲領悟「教學相長」帶來的收穫。她說:「我在教學生的同時,也反覆整理自己的畫法與思路,受益匪淺。」
東西融合 筆韻自成
有段時期,她曾全心鑽研西畫。直到有位西畫藝術家朋友提醒她:「妳不要捨本逐末,國畫才是妳的根。」她才驚覺並重回國畫懷抱。但也因為這段西畫歷練,讓她在處理色彩和層次上,更為熟練,並練就中西合壁獨特國畫畫風。
除在大學任教,她也經常走進社區、中小學推廣國畫。她記得有一次在青少年矯治機構教畫竹子,她邊畫邊說:「竹子象徵堅韌、彈性、謙虛,風吹它會彎,但風過它依然挺立。你們也一樣,曾經跌倒,但還可以站起來。」
原本嘻笑少年,紛紛靜下來聆聽,眼眶泛紅,甚至依依不捨地目送她離開。「那一刻,我知道自己做對了一件事。」儘管事隔多年談起,劉瑪玲記憶猶新。
旅繪山川 筆觸多元
劉瑪玲臨近退休時,即開始到世界各國旅遊。原本衷情花鳥繪畫,因為走訪名山大川,也喜歡畫起山水。
如今除在畫紙、帆布上作畫,她也常在布袋、紙筒、木板門、磁盤、牆面等各種不同介面作畫。
疫情期間,她所畫”2020”的大號作品,針對疫情紛亂、肆虐,採用濃黑線條交纏和粉彩荷花脫穎而出的構圖,勾勒出對疫情隔離的恐懼和對恢復正常生活的期待。
筆墨傳心 丹青育人
在歷經多年教學和創作歷程,劉瑪玲領悟,學畫能培養細膩觀察力和定力,幫助我們在紛亂中找到自我定位。她鼓勵華裔年輕世代從國畫開始親近中華文化。她相信,在創意產業崛起時代,擁有文化底蘊的年輕世代,會走得更遠、更高。
現在的劉瑪玲,依舊每天畫畫,不為名利和掌聲,只為那份從十四歲起便未曾熄滅的熱愛。這位以筆墨畫出中西之橋、用心靈播種文化的女性,正以八十歲的年華,持續為這個世界,添上一筆筆溫柔而堅定的色彩。